自定义了切换输入法的快捷键,在Word中切换输入法会频繁导致Word失去响应。这个问题在各种版本中都出现过但是发生的比较随机,没找到什么明确的重现条件。
这个帖子里面提到可能是自动切换语言校对导致的,可以在“审阅”-“语言”-“设置校对语言” 中禁用“自动检测语言”功能。
对于这个“自动检测语言”,Word的帮助文档中是这么描述的:
选择 “自动检测语言”, 让Word 在文档中使用任何列出的语言时进行检测。
em… 先禁用了,目前观察而言,似乎是解决了。
update: 并没有解决…… 💊
自定义了切换输入法的快捷键,在Word中切换输入法会频繁导致Word失去响应。这个问题在各种版本中都出现过但是发生的比较随机,没找到什么明确的重现条件。
这个帖子里面提到可能是自动切换语言校对导致的,可以在“审阅”-“语言”-“设置校对语言” 中禁用“自动检测语言”功能。
对于这个“自动检测语言”,Word的帮助文档中是这么描述的:
选择 “自动检测语言”, 让Word 在文档中使用任何列出的语言时进行检测。
em… 先禁用了,目前观察而言,似乎是解决了。
update: 并没有解决…… 💊
一款输入法是怎么做到越用越难用的,(再一次)换回谷歌拼音。
"font_options":["gdi"] 否则注册表中的字体链接无效,找这个问题找的我要怀疑人生了。netsh interface portproxy show all 可以看到已经设好的转发配置,但却不起作用,需要删除并重新添加才正常。国产输入法越来越靠不住了,Google 输入法常年不更新,换小狼毫试试吧。
小狼毫其实是 Rime 输入法引擎的 Windows 发行版,其 Mac 版称为“鼠须管”,Linux 版称为“中州韵”。软件如其人,处处透着文化情怀和 Geek 气息 :) 可以去 Rime 主页感受一下。
使用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 Sublime Text 里光标不跟随(安装了 IMESupport 插件的情况下),但这次安装的小狼毫(0.9.30)还带有一个 TSF 模式,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TSF 模式是作为一个单独的输入法存在的,但奇怪的是,这个 TSF 模式仅在系统的输入法设定界面可见,在 imetool 和 ahk 的小脚本中都不可见,不知道用了什么黑魔法。由于需要用 imetool 设置切换快捷键,不可见的话还真是无从下手。
顺便吐槽一下 Windows 的输入法快捷键设置界面,这个界面的 UI 是我用过的最莫名其妙最反人类的 UI,我怀疑这个偏僻的角落微软就压根没人测试。
后来换了个方式,给系统设定了两种语言,一种中文,一种英文。英文就是普通的 US 键盘布局,中文也只留了一种键盘布局,就是小狼毫。这样 imetool 算是可以看到两个输入法(语言)了,虽然小狼毫 TSF 的名字还是没有显示出来。
接下来是我奇葩但(自认)高效的切换设定:
由于这个奇葩设定,每每把临时用我机器的人搞疯,哈哈。
说说这么设的好处,我觉得关键的不同点就是,传统的中英文切换,是一个组合键“切换”,而我这里的设定呢,是两个组合键分别“切换至”。多了个“至”就不一样了:如果是“切换”,你需要知道当前状态是英文还是中文才能决定你是切还是不切,这个判断过程是个非常阻碍流畅度的停顿,因为你没有直观简便的方法来判定——你要么故意(或者无意)打几个字试试,要么在屏幕上去找一些小小的指示符号;而如果是“切换至”,就不需要考虑这个判定问题,想切到英文就切到英文,想切到中文就切到中文,非常的确定,一旦形成肌肉记忆,剩下的就是行云流水了。
至于按键具体设置成 Alt+1/0 还是什么就无所谓了,顺手的、和其他软件冲突少的就好。
另外,传统中文输入法中经常会提供单一控制键切换中英文的快捷键,比如单一 Shift/Ctrl 切换中英文之类,但是从没见过提供组合键的。我不知道是被微软自带输入法先入为主了还是怎地,这种反人类的设定居然在各家输入法中都不约而同的延续了这么多年。要知道 Shift/Ctrl 这些都是非常常用的控制键,拿来做中英文切换你们真的没感觉到不妥么?比如按住控制键配合鼠标拖放是再普通不过的操作了,但是中英文却莫名其妙的切换了。倒是曾经见到有厂商在这个地方试图改进,比如按住 Shift 超过一定时间就不触发切换、有鼠标操作就不触发操作之类,但怎么都是补救而已。我想说的是,你们都想到这里了,提供个组合键的选择不就一劳永逸了么?
Copyright © 2025 yet Another
Theme by Anders Noren — Up ↑